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大空间

来源:乐鱼官网app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5-10-12 19:18:55

2025-10-12

光伏发电是利用太阳能级半导体电子器件有效地吸收太阳光辐射能,并使之转变成电能的直接发电 ...

  光伏发电是利用太阳能级半导体电子器件有效地吸收太阳光辐射能,并使之转变成电能的直接发电方式,是当今主流的太阳能发电方式。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起步晚于国际,但是近年来发展相当迅速,众多企业纷纷投身这一行业,上游的硅片制造工厂、下游的电池片及电池组件公司都在扩大产能。无锡尚德2005年的产能仅为82兆瓦,而2008年的目标则直接跳至600兆瓦。赛维LDK 2007年8月开始建设的3条多晶硅生产线月项目建成后的年产量将达到1.5万吨多晶硅和9万吨三氯硅烷。目前,全世界每年多晶硅的总产量仅为10万吨。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火爆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在红火的背后,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也遭到了颇多的质疑,这些质疑的声音大多数来源于于以下几个方面:

  加工厂模式难以给中国新能源开发利用带来实际性突破。加工生产成为中国光伏产业的重点,太阳能环保产品在国内利用率却十分有限。以天威英利为例,该公司目前90%以上的产品仍需要寻找国际买家,只有不到10%在国内市场上消化掉,这一小部分产品主要使用在于通信基站、西北地区的户用系统、城市道路和交通警示灯等很小的公用事业项目。

  逐金意识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造就了虚假的市场表象。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近几年的火爆,多因多晶硅原料紧缺、价格一路上涨的刺激。一拥而上的多晶硅一旦全部投入市场,必然造成市场日渐饱和。届时,产能过剩的危机,将会使一批实力薄弱的多晶硅生产厂商面临重新洗牌的境遇。

  技术瓶颈制约。中国在国际光伏产业中处于跟随者的位置,一旦国外产品更新换代,国内现有设备产品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对那些没有投资在薄膜型太阳能电池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商来说,形势可能更为严峻。

  污染问题。四氯化硅的污染问题,应该是中国新能源领域最早的入主者们始料未及的。回收利用技术上的不成熟,使得这样的一个问题成为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中质疑声最大的一点。

  来自多方的质疑,使得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前进方向上显得有些迷茫,假如新能源的开发并不能给中国带来实际的利用,却造成新的污染,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价值何在?

  对于并不成熟的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来说,这样一些问题的提出,是合理的也是现实的,很大程度上,也使得这个行业能够冷静思考未来的机遇与挑战。但是,对于实力薄弱,发展尚在早期的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来说,需要更加多的不是质疑尤其是来自国内的质疑,而是发展的空间。

  中国的光伏产业目前的确是处于“世界加工厂”的地位,但是一些国内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在“加工”的过程中不断自主研发,开发了一些技术和质量达到国际水准,同时价格低、适合中国国情的设备和新工艺,如拉制单晶硅所需的石墨坩埚、石英坩埚,国产硅片线切设备等等,为日后形成我国独立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打造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多晶硅的大量生产,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缓解了原料紧缺问题,使得国内企业对国外原材料的依赖大幅度的降低。一拥而上的多晶硅项目虽然在因市场的滞后性与盲目性导致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的混乱,但包括光伏产业在内的新能源产业最终都将进入市场,优胜劣汰是未来市场格局的决定性因素,中国的光伏产业也应尽快适应竞争。多晶硅生产企业的洗牌,可以看作是整个新能源行业市场化的热身。

  目前太阳能光伏技术已日益先进。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经提高至24.7%,多晶硅电池的实验室效率也达到了20.3%,非晶硅薄膜电池实验室效率达到了13%。电池效率逐步的提升,其他新型电池,如多晶硅薄膜电池、染料敏化电池、有机电池等也不断取得进展。30多年来,太阳能电池硅片厚度从20世纪70年代的450m~500m降低到目前的180m~240m。硅片厚度的降低,减少了硅材料消耗,是光伏发电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太阳能电池单厂生产规模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的5MWp~30MWp/年增长到现在的50MWp~500MWp/年。生产的基本工艺不断简化,自动化程度逐步的提升,出现了多家年产量超过100MW的大规模的公司。光伏组件成本也大幅度降低。近10年来,世界晶体硅光伏组件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降低了32%以上,达到3美元/W左右。虽然自2004年以后,因材料紧缺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有所回升,但这种趋势仍在继续发展。技术的进展与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及大规模并网发电的实现,已经将太阳能光伏利用从理想变为现实,并且随技术的进步将实现系统化与规模化,成本将不断降低,太阳能光伏发电前景看好。核心技术是目前制约中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的因素,国外产品更新换代对国内企业的影响以及四氯化硅的污染问题,其根源都在于技术因素,因此国内须逐步加强对技术的重视。但是若因技术暂时性的制约而彻底否定一个产业,则是因噎废食,中国与国际的差距只会慢慢的大。

  河北工业大学教授任丙彦说:“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起步,得益于国外对太阳能事业的政策补贴。”

  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包括从生产到消费,而中国之所以在产业链的终端消费上基本上没有市场,源于中国目前消费水平过低,个人和企业难以负担。而相对的,国外则在此领域给予了相当大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如美国政府提出的“百万屋顶计划”,把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太阳能采暖做成系统产业,不仅在资源利用上实现本土化,还可借此拉动内需,创造新的经济稳步的增长点。

  发展新能源的最终目的是惠民和节约传统能源,这也是国外之所以投入大量资金对此进行补贴的重要的因素,政府出钱扶持,并不以短期经济效益为目标。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但经济水平并不高,想要举全国之力大力补贴新能源事业,就目前国情来说,还是难以承受的。而新能源产品出口国外,尽管目前暂时是以能源出口的方式换取经济效益,但是以此来补贴国内新能源事业,这种迂回战术,还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当然,发展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终究是为满足我国能源需求。在技术和资金的双瓶颈期这一阶段,我们应向国外学习,通过合理的鼓励政策给与这一产业相应的发展空间,通过统筹协调来减少现阶段尚不成熟的产业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从而快速地跨越产业高质量发展瓶颈,形成真正完善、独立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