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常见问题

高考地理中的光伏产业

来源:常见问题    发布时间:2025-09-09 09:12:47

2025-09-09

高考地理中关于“光伏产业”的核心知识点、常见考点和答题思路。这是一个融合了能源资源、工 ...

  高考地理中关于“光伏产业”的核心知识点、常见考点和答题思路。这是一个融合了能源资源、工业区位、生态环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热点专题,非常重要。

  (1)定义:利用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

  ②中游: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太阳能板)的制造。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一定的劳动力。

  ③下游:光伏发电系统的集成、安装、运营和维护。与市场、政策、地形天气特征情况关系密切。

  ①太阳辐射:最决定性因素。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强的地区是理想选址。我国西北内陆(如青藏高原、新疆、甘肃)、华北北部地区资源丰富。

  ②土地:需要广阔平坦的土地(如沙漠、戈壁、荒漠、荒地),土地租金低。沿海滩涂、湖泊水库等水面也可发展“渔光互补”。

  ①市场:靠近能源消耗大的中东部地区,但需通过特高压输电解决“西电东送”问题。分布式光伏直接贴近用户市场。

  ③“光伏+”模式(如光伏+农业、光伏+渔业、光伏+治沙)实现土地综合利用,提高单位面积产出。

  ①占地面积大,可能破坏地表植被,加剧土地荒漠化(特别是在生态脆弱的西北地区)。

  ①生产(上游)和消费(下游)市场不匹配,“弃光限电”现象(西北地区多发)。

  (1)“下列地区中最适宜建设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的是?”(结合中国区域地理,选太阳辐射强、土地广袤、地价低的地区,如柴达木盆地。)

  (2) ““渔光互补”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减少水面蒸发,抑制藻类生长。)

  (3)“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政策支持;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市场需求增长。)

  (1)自然条件:① 太阳能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辐射强;② 土地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地价低廉(或拥有大面积水域可发展“渔光互补”)。

  (2)社会经济条件:① 国家政策全力支持;② 市场需求量大;③ 技术慢慢的提升,成本下降;④ 电网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备;⑤ 劳动力丰富且成本较低(针对中游制造环节)。

  ①经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就业;发展“光伏+”模式,提高综合收益。

  ③生态: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环境效益显著。

  ①生态:占地面积大,可能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加剧土地沙化;可能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光伏板生产和报废可能带来污染。

  (1)技术层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研发和配套储能技术,解决并网稳定性问题。

  (2)产业层面: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不仅发电,还可发展设备制造);发展“光伏+”综合模式(如农光、渔光、牧光互补),实现土地多层次利用。

  (3)政策层面:完善有关政策法规,继续给予补贴和税收优惠;加强电网建设,解决电力外送通道问题。

  (4)生态层面:科学规划选址,避开生态脆弱区和自然保护区;做好光伏板的回收利用工作,减少全生命周期污染;电站建设后注意植被恢复。

  1. “渔光互补”/“农光互补”:在鱼塘、湖泊或农田上方架设光伏板,下方进行水产养殖或农业生产,形成“上面发电、下面养鱼/种植”的模式。优点: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减少水面蒸发,抑制藻类生长(渔光互补)。

  2. “光伏治沙”:在沙漠地区建设光伏电站,光伏板可以挡风防风,板下可种植耐旱植物,减少水分蒸发,从而起到固沙治沙的效果。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3.分布式光伏:安装在用户附近(如屋顶、厂房),自发自用、余电上网。适用于中东部地区,接近市场,减少输电损耗。

  1. 区域定位:结合中国太阳辐射分布图,记住几个核心基地:青藏高原、新疆、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北部、内蒙古西部。

  2. 辩证思维:遇到“评价”“分析影响”类题目,务必从利、弊两个角度思考,最后可加上“对策”或“展望”。

  3. 关注热点:紧密联系“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这些都是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大背景。

  4. 图表分析:学会阅读和分析“中国太阳辐射量分布图”、“中国光伏电站分布图”以及光伏产业链结构图。